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?!蔽疑现袑W時讀到蘇軾這句詩時,覺得這詩句真是深刻雋永、意蘊綿長,激勵鼓舞人們做事要有持之以恒、不畏艱難和勇往直前的精神。便將其記在心間,而今再讀到這句詩的時候,思想那些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“堅持”這種精神。
有一次母親跟我說:“她有一同學在讀初中的時候,學習成績并不好,可是他卻從來沒有認輸。遇到不會做的習題時,他總是向老師或是同學請教。當老師為他詳細地講解解題思路時,經常會出現旁聽的同學都聽懂了,而他還是似懂非懂的樣子。他自己似乎覺得與考重點學校會失之交臂,痛定思痛他更加努力了,下課了他還在做著課堂上沒有做完的習題,寒暑假他總是把學習的內容安排的滿滿的,從來沒有給自己放假休息,就這樣他堅持了三年,中考時他出乎人們的意料,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學校。在中專期間他仍然堅持學習,假期也不放棄,使自己在學業有所成就。母親在同學聚會時,問他成功有何感想。”他略作沉思然后說:概括起來一句話:“是堅持成就了自己的夢想?!?/span>
有兩個人在比賽挖井看誰先挖到水。一個人愚鈍、另一個人聰明,他們用同樣的工具在同樣的地方挖井。當他們都挖到一米深時,但均未見有水,愚鈍的人繼續挖,聰明的人斷定是選擇錯了,認為繼續在原處挖下去是不會挖到水的,便選了另一個地方重新挖。這時愚鈍的人已經挖了兩米深,而聰明人則剛挖一米深,還是不見有水。于是又換了一個地方開始重新挖,還是不見有水,就放棄了。愚鈍的人在原地方又挖了一米終于見到一股清水汩汩而出。從中,我們可以看見愚鈍的力量,但是這種愚鈍的力量又何嘗不是一種堅持的力量呢?
在生活中,我們有時看到愚鈍者較聰明者更容易成功。那是因為聰明者接觸新事物較快、頭腦靈活,對一些事物表現出不以為然,有時存在淺嘗輒止、好高騖遠的現象,但更多的是缺少一種恒久忍耐、堅忍不拔、鍥而不舍的精神。那些看似笨拙愚鈍者做事心無旁騖,長期堅持,最終使他們成為令人敬仰的成功者。
堅持是意志堅定的一種形式,是一種態度,更是一種精神力量。堅持會讓我們在別人的眼中顯得是愚鈍和冥頑不靈,堅持會讓我們錯過一些看似美好的沿途風景,但堅持會使我們最終得到屬于自己的那片藍天,在堅持的一路風塵中我們充實了自己,生命也因為堅持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。
堅持有時已成為精神上的負累,彷徨失措、左右搖擺、后悔、放棄的念頭也會涌上心頭,物欲與情感、付出與收獲在心中攪擾著,開始心與形的較量。但我認為堅持是人生中一道亮麗的奇景。馬克思憑借對人類社會改良的信念,在眾多的批判聲中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,終于完成《資本論》的著作;張海迪因為堅持完成了30萬字的長篇小說《絕頂》,給中國文壇帶來出乎意料的驚喜;屠呦呦堅持科研,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“風向標”的拉斯克獎,填補了華人十年的空白;李安因為堅持終于完成了劇本《推手》,并獨立執導影片,為中國影視注入了生機。太陽堅持著生命的本色,世界變得魅麗四射;雨滴堅持著生命的力量,滋潤著萬物生長;溪水堅持著自己的方向,最終匯流成河。生活中的我們只要堅持英雄的本色,生命的常青之樹、生活的常青之藤將永遠為我們縈繞。(王煥銳 文)